德州科技职业学院:职教“赶考”整装再出发

作为我市第一所高职院校,三十五年来,德州科技职业学院拾级而上,由小变大,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——职教“赶考”整装再出发

□本报记者 芦瑞瑞 黄晓龙

春风劲,施工忙。

在天衢新区的马颊河旁,一座规模宏大的高职院校正在兴建,这是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可容纳2万名学生就读的新校区。

4月15日,朱国材又一次来到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。作为学院董事长,他时刻关注着新校区的建设进度。今年9月,这里将迎来首批万名新生,学院原来分布在青岛、烟台校区的学生将全部汇聚于此。

德州科技职业学院滥觞于徒骇河畔的禹城县农业机械化学校,在朱国材带领下,白手起家,艰苦创业,一路拾级而上,拼搏前行,在职业教育的灿烂星河里闪耀出熠熠光芒。

35年,朱国材脑海里装着太多的故事,听他娓娓道来,感叹风霜过往,感慨今朝荣耀。1988年,学校初创时仅有5名员工,破败的校园杂草满地;1994年,几经努力,学校升格为普通职业中专;2001年,办学规模不断扩大,获批德州首家高职院校;2023年,响应国家号召迁址德州,新校区拔地而起。

35年,从徒骇河畔到马颊河边,朱国材带领他的团队始终奔跑在跨越赶超的路上。“从一所农机培训学校涅槃重生,建成德州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,是敢想敢干的闯劲让我们抓住了机遇,乘势而上。在职教赶考路上,我们从未停歇,将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,踔厉奋发,创建职业大学,为德州职业教育闯出一片新天地。”年逾七旬的朱国材,精神矍铄,期许满满。

竞 合

从联合办学到自主招生职教黑马蹚出新路

走进德州科技职业学院禹城校区校史馆,展柜里摆放的一张中专文凭证书,把时间拉回到1994年10月31日。

这一天,朱国材拿到了省政府批文,学校获批普通职业中专。“毕业生解决干部身份、户口农转非、工作包分配。那时候,普通职业中专是人们眼里的香饽饽,只有考不上中专,才考虑念高中考大学。”朱国材说。

从一所农机培训学校升格为普通职业中专,这一跃仅用了6年。

1988年9月,43岁的朱国材由禹城县农机局财务股长调任县农业机械化学校校长。推开校门,学校实训场地的杂草一人多高,3辆教学用的拖拉机已经生锈“趴窝”,几排破旧的房舍缺门少窗。1名职工看家,其余3名职工都回家干农活了。

“搞教育,我是门外汉。没资金、没设施、没经验。是知难而退,还是迎难而上?思虑再三,我选择了后者。”朱国材说。

1989年的农村,到处欣欣向荣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推行十余年,中国农村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:农民购置的小型拖拉机在田野里奔忙,一台台新型柴油机带动水泵在田间“哒哒哒”地抽水浇地。

如何寻求农机学校发展之路?“搞农机培训!农机学校姓农,就应该为‘三农’搞好服务。”朱国材认为。他自筹3000元,带着4名老师铲除荒草、更换门窗、整修拖拉机……5人分组,挨村挨户搞培训。

他们将拖拉机开到各乡镇的田间、地头、农家院,举办拖拉机手、柴油机手培训班。将废旧拖拉机、柴油机现场拆卸、安装、调试,修好一辆车的同时教会一群学员。

朱国材回忆,有一次,他骑着三轮摩托车下村,时速很快,突然发现路上有一条沟,手刹脚刹并用,还是没能避免事故,嘴角被反光镜撞出血,牙上也多了一道豁口。即便如此,他也没有耽误培训。

1988年冬天,培训学员达9000多人,第二年培训学员11957人。

1990年,学校升格为禹城农业机械化职业高级中学。虽有办学资格,但没有招生计划,怎么办?朱国材将“借鸡生蛋”的经济学思维应用到教育领域,创新推行“借师办学”“借计划招生”。

接下来的4年,先后跟济南石化经济学校、山东农机化学院等8所学校联合办学,先借职业中专计划,后借普通中专计划,举办了有机化工、物资管理、机电专业等委培中专班。

“不能光为别人做嫁衣,得争取自主招生计划。”朱国材说。1992年夏天,几经努力,他终于拿到了职业中专的批文。1994年,又拿到了普通职业中专的批文。

丁志峰是农机学校初创团队的一员,当时的创业艰辛历历在目。学校有辆绿色吉普车,漆皮斑驳,开着这辆车,他们上北京、闯东北、跑济南、下江南,为计划而跑,为资金而跑,一年行程8万公里;求同学、求朋友、求熟人、求老乡,见人就打听,所言皆办学。

开窗放入大江来。上世纪90年代,各行各业都亟需一线技术型、技能型人才,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。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,学校成功突围,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一匹黑马,也为职教改革蹚出一条新路子。

整 合

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跳进市场大海“游泳”

1995年,朱国材“吹了一个牛”。

他提出“358规划”:3年办成省级重点中专学校,5年办成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,8年完成9栋楼的建设任务,创办一所高等职业学院。

计划一提出,有朋友跟朱国材开玩笑说:“老兄,你吹吧,反正你们学校不用纳税。”

有了中专招生计划统招统分,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。普通中专的就业势头也带动了职业中专的发展。很多学生被分配到南方沿海城市,学校品牌和口碑与日俱增。3年办成省级重点中专学校的目标,当年就实现了。

随之而来的,是职教史上的一件大事。1996年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》颁布,所有学校归入教育系统,部门办学成为历史。1998年以后,中专不再包分配,职业中专学校不得不跳进市场的大海“游泳”。一部分曾经炙手可热的学校一落千丈,很快销声匿迹;一部分升格为大专或被大专兼并。

朱国材坚信,国家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战略,就一定离不开技能型人才。要想发展,必须及时调整航向,进行改革创新,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。

怎样改革?设置社会上亟需的专业;招聘教学能手,为教师提供住房,不惜重金选派青年教师到中外高等院校进修学习;提高学生本领,实行“2+3”毕业证书制,即学生在校3年内要拿到2个以上中专毕业文凭和3个技能证书。

为了筹集资金,也能让学生更好实习,校办实体势在必行。学校千方百计争取国家资金扶持的同时,积极寻求招商引资途径,成立了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;买下已经倒闭的一家农药厂,办起了禹龙化工农药厂,成立了禹龙经济开发公司,下设农机具配件、农机具维修、科技咨询服务站和加油站等6个实体;收购一处水利转运站,办起了禹龙机电厂,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。

2001年9月,经省政府批复、教育部备案,学校在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、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的基础上,升格成为德州市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。朱国材说,当时全省的高职院校也屈指可数。至此,“358规划”提前完成。

2003年,学校在青岛成立分校区,后又在烟台建立了教学实训基地。

摊子铺开,关键是选贤任能。2002年,省里组织了一次研学班到欧洲考察,途中朱国材结识了滨州职业学院院长朱宝德。朱宝德个性十足、行事果决。考察结束时,朱国材向朱宝德发出邀请,希望他退休后到青岛校区执教。后来,很多学校向朱宝德抛来橄榄枝,但他最终选择就任德州科技职业学院青岛校区院长,一干就是十几年。

2005年,朱国材又三顾茅庐,请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高士明任禹城校区院长。

如今,老一辈中坚力量退休后,新一辈人才接过接力棒,沿着既定的航向继续前行。

融 合

校企合作双向奔赴职业大学创建在路上

日前,德州科技职业学院与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达成了产业学院共建意向。接下来,校企双方还将共建研究院,引进30名博士。这是学校站在新起点上创建职业大学的一项有力举措。

“依托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打造的全球首张确定性网络,可以远程操控医院的手术机器人,精准切除患者病灶;在矿山开采中,远程操控矿车进行开采运输作业。该技术将为大规模机器通信、远程操控、全数字工厂等提供重要支撑。”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周伟介绍。

产业学院预计今年9月投入使用,通过争创高水平高校专业群,与地方产业集群在人才供需结构、协同发展上同频共振。

2018年,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会议,审议通过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。方案开宗明义指出: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,具有同等重要地位。”

一系列制度设计给职业教育注入了底气。纵向,在职业教育体系里,打破了原有的“断头路”,有中职、高职、本科直至专业硕士和博士;横向,有产教融合、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融通。

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,一直是职业院校探索人才与市场适应性的一条主线。

2006年3月20日,周伟又一次走进青岛一家供水设备生产企业的大门,希望负责人派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,但还是被婉拒。一个月连吃了4回闭门羹,他并没有气馁。“企业追求经济效益,他们不认可校企合作,就得反复沟通,为其提供一些优惠条件,包括给上课的企业人员发放课时费。”3个月的软磨硬泡,周伟最终说动企业,促成了合作。

很长一段时间,高职教育被称为本科教育的“压缩饼干”,学生实践能力差,就业困难。2006年,教育部出台16号文件,要求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,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,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。德州科技职业学院虽积极投身校企合作实践,但企业常常不买账,存在“剃头挑子一头热”的现象。

2013年,引企入校,是德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又一次探索。当时,学校开设了汽车维修专业,时任学院党委副书记的朱纪辉为了学生的实习问题四处奔波。恰逢青岛泰星高宇电子有限公司重新选址,准备搬离青岛。

该企业是一家大型韩资企业,年产值5亿元。德州科技职业学院与禹城市政府合作,通过招商引资,让企业落户学校禹城校区。“这样一来,企业的用工需求得到保障,企业安排老师给汽修专业的学生上课,提供实习岗位,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。”朱纪辉介绍。

2016年,德州科技职业学院青岛校区在烟台创建了海阳实训基地,引入华为、京东等30多家大型企业。随着企业数量不断增多,当地政府批准同步创建云创智能科技产业园。“校园+产业园”的产教深度融合使校企合作不再局限于学生到企业实习,而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、课程设置到教学评价全过程深度参与。

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,培育大国工匠,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,职业教育前途广阔、大有可为。

朱国材表示,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将坚持“学校围着市场转、专业群围着产业群转、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”的原则,以现代化产业集群催生学校高水平专业群,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根本性变革。

图①创业初期,朱国材(右一)与来访有关部门领导合影

图②创业初期教师授课

图③学生毕业作品展示

图④创新班机器人项目兴趣小组开展活动

图⑤校园篮球赛比赛现场

图⑥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德州校区效果图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