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州市劳动教育典型案例

打造“禹娃爱劳动”品牌

禹城市教体局完善劳动教育体系,推进劳动教育纵深开展。构建特色课程体系,各中小学校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性,分学段设计了劳动清单,开发家务劳动、劳动技能、公益劳动等校本课程,开辟校内劳动实践基地,深化“课堂教学+劳动教育”实践。

依托市科技馆、博物馆、红色教育基地、劳动实践基地等20余处资源,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、富含德育因素、适宜校外劳动教育的基地和场所,让学生亲手做、亲眼看、亲身悟。开展了“禹娃爱劳动劳动教育宣传展示月”“禹娃爱劳动齐心扮靓美丽禹城人居环境教育活动”“禹娃爱劳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线上征集”等系列活动。

编写劳动教育实践手册

乐陵市出台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,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、开展实践活动、推进劳动场所建设、加强教学研究等层面真正将劳动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、走深走实。

编写劳动教育实践手册,对义务教育学段劳动课程进行系统规划,直观呈现不同年级应该具备的劳动技能,每节课设置劳动情境、劳动实践、劳动技巧、劳动情感、劳动评价、劳动日记六大板块,有任务、有评价,渗透素养培育。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,形成了“劳动教育基地+特色课程”“中草药进校园+太空育种劳动教育实践专项”“学科融合主题实践园地”等一批劳动教育实践案例。

实施勤润劳动教育课程

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室,构建实施勤润劳动教育课程。建立灵巧小能人、家庭小卫士、厨房小当家、田园小农夫、创意小鲁班、当代小公民、本草小神农七项主题课程,分年级开展劳动教育。建立“三坊三园一基地”教育阵地,打造食育坊、本草坊、木工坊、菜园、果园、中药园等“实景化”劳动实践场所。建立黄河涯农耕劳动实践教育基地,创设立体劳动教育环境。

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。开展小小雷锋志愿者、收获节、美食节等活动课程,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大赛、厨王争霸赛等劳动竞赛活动。评选劳动实践小模范、劳动实践优秀班集体,让学生积攒“勤劳币”,提升劳动素养。

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

禹城市第三实验小学探索家校社一体两翼劳动教育模式。坚持生活劳动日常化,设计居家劳动清单,服务性劳动岗位化,设立安全监督员、垃圾分类监督员、绿植养护员等服务岗位。

劳动实践情景化、项目化。设计手工实践课程、卫生清理课程、节日劳动和丰收劳动课程,以定期项目化综合劳动主题活动推动家庭劳动教育,打卡劳动任务,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。探索学科融合路径。以劳动教育为基点,在劳动文化墙、班级文化、劳动角、劳动园地、劳动周、劳动月的活动中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,突破学科壁垒,让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紧密结合。

探索“一体三维”模式

夏津县第七中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,以学校为主导、以家庭为基础、以社会为支持,探索“一体三维”劳动教育模式。坚持学校主导,构建“爱劳动·向未来”课程体系,开发“校园绿植认领”等22个劳动项目,实现课堂劳动认知、校园劳动实践、家庭劳动实战、生产劳动体验、社会劳动参与五方联动。

夯实家庭基础,构建“衣、食、住、行、管”家务劳动作业,积极探索家务劳动作业管理流程化、指导模式化,确立五步管理流程、四个指导步骤。拓宽社会支持,依托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等研学基地开展生产劳动,依托老年公寓、污水处理厂等社会机构开展服务性劳动。

农耕文化进校园

齐河县红齐小学开展农耕文化主题劳动教育系列活动。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,将农耕文化与古诗词诵读、课文分析理解、数学科学、综合实践、美术相融合。利用诗歌朗诵比赛、“我是节气小达人”等活动,渗透农耕文化精神。建设校园环境,征集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优秀照片,在教室、走廊及大厅布置农耕文化照片墙。

打造劳动教育基地,每个班级都设有劳动教育基地,分年级设置踏青、农耕研学、祭扫等农耕知识相关的校外实践活动项目。成立家庭教育知识分享团队,以年级组为单位,定期开展农耕文化风俗等知识分享和经验交流。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